让地名讲好文化故事
——陕西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《地名管理条例》,有序开展地名更名命名工作
——陕西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《地名管理条例》,有序开展地名更名命名工作
西安市卧龙巷一角。
延安市开展《地名管理条例》宣传活动。
记者 李羽佳文/图
6月以来,西咸新区基层工作部干部赵龙既忙碌又欣喜。“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内,有一条路的规划名是丰镐三路,因其与西安市莲湖区的丰镐东路等路名太相近,大家提议重新命名。”参与地名管理工作的赵龙说。
为道路起名,是一件严肃的事。5月1日,国务院新修订的《地名管理条例》正式施行。“《条例》为我们打开了思路,为我们高质量开展地名命名提供了法治保障。鉴于西周镐京遗址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,我们初步建议将这条路更名为兴镐路,更名工作尚在进行中。”赵龙对新路名十分期待。
“5月以来,我省按照新修订的《条例》要求,有序开展地名更名命名工作。”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康苏芳说,“根据工作安排,我们正深入开展对《条例》的学习和宣传,以《条例》为基本依据,进一步完善陕西地名管理工作规则,以传承优秀文化,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,体现陕西的历史文脉,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。”
■ 发掘历史文化,传承价值认知
地名像一个坐标系,标记着历史变迁、世事浮沉,又像是说明书,短短几字便让人看懂历史的更迭。如今,西汉时期为了避免从未央宫直接看到终南山而修建的“障眼”之楼影山楼,已不复存在,但其遗址仍有一个高约8米、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的夯土堆。位于西安市莲湖区的影山楼巷,就是关于这段史迹的历史“档案”,是西安特有的城市历史印记。
一些地名的背后,“站立”着曾经守护百姓、造福一方、永受爱戴的历史人物。岐山县太公路的名称由来,是为纪念西周开国功臣、著名军事家姜尚,以其封号太公而命名的;岐山县召公路则是为纪念西周初期杰出政治家姬奭而命名的;范仲淹、高万兴、沈括这3位历史名人都曾担任过延州知州,延安市在进行道路命名时,便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了3条道路,分别为“范公路”“万兴路”“沈括路”。
在延安,“抗大南巷”“抗大北巷”位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南北两侧;宝塔山下有“宝塔山路”;“德胜路”“必成路”追忆着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转战陕北时化名“李德胜”“胡必成”的峥嵘岁月;延安大学的前身为“陕北公学”,而延安新区有2条主干道,正是“公学南路”“公学北路”。
“地名往往能将地区特色鲜活地呈现出来,同时,它也是一个文化价值系统,体现了一定空间范围、一定时间历程和一定人群范围内的价值认知,具有凝聚共识、传承历史的显著特征。”省民政厅副厅长郭惠敏说。
■ 紧扣时代脉搏,见证城市崛起
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。地名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文化,承载着城市的发展变化。飞速发展的城市中,有历史典故和文化底蕴的地名,能起到精神示范作用,为社会大众筑起“精神大坝”,留存历史记忆,巩固故土深情。
位于西安市未央区的善邻巷,长330米,宽30米,因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中“亲仁善邻,国之宝也”而得名。这句话反映了邻居之间的相处要以和为贵、与人为善的理念。善邻巷与亲仁路相交,共同为周边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写下了生动注脚。
城市新区地名命名选用古典诗词元素的做法,在西安十分常见。西安市浐灞湿地公园、渭河生态景观区及未央湖度假区,花团锦簇、绿意盎然、风光秀美。在这大片美景周围,花辰路、花径巷等唯美的地名,取自诗句“绣衣真昼锦,彩服更花辰”“花径尘芳,浅印花鞋小”,诗中有景,景中藏诗。
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,城市道路网不断“翻新”。在新建道路的命名工作中,既要体现地方特色、地方文化,也要留下时代发展的印记。西安市阎良区航空航天产业蓬勃发展,凌飞路、长空路、云华路、云汉路等路名,就是对产业欣欣向荣、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动表达。
道路的命名或更名,与城市发展同频,见证着时代的进步,刻录着城市“拔节生长”的印记。对每个人来说,那些熟悉的地名寄托着思乡之情、归属之感。对一座城市来说,地名文化是市民文化的一部分,也是外地人了解一座城市的“窗口”。
■ 提升命名更名管理,服务高质量发展
地名工作是一项关系区域发展的系统工程。如何让地名融入地域经济发展进程、地区形象展示中,是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“近年来,全省大规模开展道路命名、更名,力求使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。新地名不断涌现,丰富了城市道路名称的文化内涵,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需要,是城市建设提升的结果。”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副处长唐林表示,根据城市发展新目标,调整城区道路的名称,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,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。
《条例》明确了地名管理的方针原则,规范了地名管理的范围内容、体制机制、程序范围,阐明了地名使用、地名文化保护、监督检查等要求。目前,我省正加快健全工作机制,结合公安、自然资源、住房和城乡建设等多部门分工,拟在8月底前健全各级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,修订完善配套制度,加强地名管理。
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,我省将加快建立地名命名更名备案公告制度,严把地名命名、更名关,提升新命名地名文化内涵,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;对地名文化遗产进行收集、记录、统计,建立健全名录体系和保护工作机制,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管理;加大乡村地区地名管理力度,加强乡村地名标志设置,完善地名标志体系,提升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;加快地名信息化建设,做好地名信息采集、更新,及时上传提交;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密切协作,稳妥做好住宅区、楼宇名称管理职能移交有关衔接工作,配合建立管理制度,确保相关地名管理工作不断档、不停顿。